本屆上海車展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每個人會有自己的答案。很顯然,僅從某單一角度出發,很難全面回答這一問題。本期,我們圍繞上海車展,從產品、行業、社會三個不同維度入手,從商用車、乘用車、跨國公司戰略、汽車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等4個角度組織了4篇評論,希望能為讀者帶來對上海車展更全面的解讀。
上海車展不僅是乘用車展示的舞臺,同樣也是商用車的競技場。特別是去年中國重卡銷量突破了100萬輛,在國際商用車企業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因此我們看到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包括奔馳、沃爾沃、曼、達夫、斯堪尼亞、依維柯、納威司達等公司在內的眾多歐美卡車企業悉數到場,前所未有。在逛過商用車展區后,筆者明顯感到,中國本土的商用車制造企業和歐美企業在關注重點上有很大的區別。
中國商用車企業在經歷了多年的自主開發和產品升級后,水平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不論是產品覆蓋的領域,還是對市場未來趨勢的把握都體現出了中國企業市場嗅覺靈敏的特點。特別是產品在外觀造型和基本性能上,國內企業已經具備了與國際產品同臺表演的實力。
然而,如果細細品味,就能發現中外商用車的很多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國商用車產品在展示新產品、新趨勢時明顯能夠感覺到企業在緊跟國家政策的發展趨勢。
例如在一汽商用車展臺上,不論是J6L混合動力商用車底盤,還是混合動力城市垃圾車底盤,抑或是純電動城市客車,都體現了企業把握國家新能源和節能汽車發展政策的能力,特別是在國家對相關車型大力補貼的背景下,一汽敏銳地抓住了市場先機。
又比如東風商用車展臺上展出的自主AMT變速器、康明斯大功率發動機和輕量化產品則順應了當前運輸行業發展高效物流的大趨勢。而上汽商用車展臺上的歐系輕客,則與中國高速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城市物流和特種改裝車市場快速發展的趨勢緊密貼合;江淮的超輕量化商用車則特別適合目前國內公路實行計重收費體系的特點。
反觀國外商用車企業,雖然展車的數量和展位面積不能和國內企業相比,但產品整體的技術水平比國內產品卻明顯高出一籌,特別是在發動機輸出功率、車輛總重等硬指標和電控、電子輔助駕駛技術等方面,能夠明顯看到國外產品的優勢,也能看到這些歐美企業在暗中互相角力。而且,國外商用車企業還注重產品內在的技術內涵和自己企業的歷史積淀。
以安全性能為主要賣點之一的沃爾沃卡車,不僅介紹了其超高標準的駕駛室安全設計要求,還展示了翻車模擬測試儀和虛擬駕駛設備等高科技裝置。奔馳則展示了被電子輔助駕駛設備和豪華內裝武裝到“牙齒”的限量版黑金剛重卡,以及各類功能強大的特種車輛和以物聯網為基礎在歐洲極具影響力的車隊智能管理系統。斯堪尼亞的改裝敞篷卡車和納威斯達的美式校車也都體現了原產國的汽車文化。
這種差異表明,國內外商用車企業的競爭仍沒有在同一平面上展開,是與當下國內商用車市場競爭格局一致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如果我們僅僅將眼光聚焦在“器”這個層面,何時才能真正做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