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上海國際車展,知名的國外重卡品牌全部到齊。歐洲幾大品牌都來了:奔馳、沃爾沃、曼、斯堪尼亞、達夫、依維柯。北美的卡車巨頭納威司達和佩卡也罕見地同臺亮相。遺憾的是,日韓品牌均缺席,日野、五十鈴、現代都沒來參展,要不卡車展臺會更加熱鬧。
這么多國際品牌參加上海車展,原因無非是中國巨大的市場吸引了它們,數一數,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的重卡年產銷可過百萬輛。如此大的規模,誰不想來分一杯羹呢?
從2006年開始,中國重卡市場就進入了高速增長的好時期,期間雖有起伏,但總體增幅仍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只不過,2010年受益于2009年金融危機過去后壓制的需求爆發、政策的利好拉動,市場達到了最高點。
參加車展的目的一般有三:一為促進銷售;二為傳播品牌;三為尋求合作。如果說為了實現銷售,參加專業的商用車展可能效果更好,畢竟來看上海車展的觀眾絕大部分是沖著轎車去的。所以本次車展上國際品牌云集,更多的是為了尋求合作,傳播品牌的目的也有,但對于它們而言,如何在中國市場上尋找到一個合適的、低成本的伙伴,才是頭等大事。達夫卡車的母公司佩卡集團明確表示,要借在上海車展的首次亮相,尋找與中國企業合作的機會。
與中國企業合作,是這些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最行之有效的途徑。在現在的市場格局下,即使本土企業出錯,留給國際品牌的機會也已不多,更何況中國企業占據著絕對優勢,同時又不斷有新進入者。不合作,如何換來市場,如何贏得政府支持,如何利用中國的先天優勢。靠自己單打獨斗,要不步履維艱,要不難以為繼,路只會越走越窄。況且中國重卡走向世界是必然的趨勢,與中國企業合作,不僅可以獲得國內市場,而且可以分享國際市場的增長。
誰都不愿意成為那個遲到的人。我們看到,這幾年,依維柯、曼、奔馳、納威司達都展開了對有實力的合作者的爭奪,它們已先后找到中國的合作伙伴,參展更多是展示與中國伙伴合作的成果;沃爾沃更早就開始嘗試了,雖然失敗,但仍不死心;斯堪尼亞雖然堅持不走合資路,可是像在客車領域一樣尋找到具有商務合作前景的伙伴,未必不曾考慮。合作不僅僅體現為合資一條道走到黑,CKD、SKD等本地化生產模式可以嘗試,資本合作也不失為一種方式,更多合作形式的探討想必已在進行。
所以,日韓沒有來參展也就不難理解了。日野、五十鈴、曾傳出與北奔合資的現代均已在國內設立了合資企業。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剛好巧合,就在上海車展結束的當天(4月28日),韓國現代與四川南駿正式簽署《中外合資經營合同》,投資36億元設立四川現代汽車有限公司,打造可年產15萬輛商用車的世界級生產基地。
這一細節頗值得玩味。